-- 作者:Madman_Winner
-- 发布时间:2013-06-05 13:16:00
-- 【申精】解密中国狙击手部队:杀人不见血|
狙击手进化论 今天的狙击手与传统的神枪手有本质区别,他们是体系之下的尖刀,代表着全新的作战理念
《瞭望东方周刊》记者程瑛,特约撰稿刘逢安、吴苏琳 | 云南昆明报道
15年前,新兵戴春年被驻港部队选中,少年时代就迷恋枪械的他,拿到了当时优先装备驻港部队的88式狙击步枪。自重约8斤,5.8mm口径,这是世界上第一支列入现役装备的小口径狙击步枪,后来在爱沙尼亚国际侦察兵大赛及诸多维和任务中表现出色。
2013年5月下旬,在昆明附近的成都军区某综合训练基地,扛着少尉军衔的戴春年,已经和解放军自行设计的第一支大口径反器材狙击步枪—“10狙”一起摸爬滚打了一个多月。
这支口径12.7mm、重26斤,比“88狙”长出40厘米的大家伙,最大射程2000米,有效射程1500米,可精确打击1公里范围内的有生目标。它配有激光瞄准的火控系统,可以自动修正瞄准点,轻型装甲目标、雷达、直升机等都可能被它的瞄准镜锁定。 以色列军队把大口径狙击步枪称作“步兵远程火炮”。“打穿钢板,打断大树”—央视新闻这样描述“10狙”的威猛。
全军狙击手骨干集训此时已接近尾声。204名来自陆军、海军、空军和第二炮兵部队的顶尖狙击手,一半在南昌陆军学院训练城市居民地作战,另一半在成都军区综合训练基地研习山岳丛林地作战。
检验刚刚开始列装部队的“10狙”的效能,只是此次集训的任务之一。为解放军的狙击作战训练探索新战法和训练模式,并以这批全军选拔的狙击精兵作为推动系统化狙击训练的“种子”,才是集训要义。 在矮松掩映的红土丘陵上,戴春年架起“10狙”,指向右前方高地上的5个目标—在集训落幕前的实弹演示中,它们分别模拟敌炮位侦察雷达、通信车、指挥车、弹药车和油罐车。“右横风,1.1米/秒,933米??”观察员传来耳语。震耳的轰鸣声中,目标全中。
随后,戴春年还要利用“北斗一号”手持终端机,传输敌炮兵阵地精确坐标,引导上级火力实施打击。烟云之上,无人侦察机掠过,目标区域的实时景况出现在指挥所的显示器上。 来自广州军区第41集团军的戴春年,在所属部队曾多次参加狙击手集训,还带着一支约30人的狙击手训练队。这次由总参军训部牵头的集训,让他尝出了新味道。“不光练打得准,还包括综合技能,这次的训练带有信息化条件下的联合作战背景,给定战术情境,要完成渗透、观察、测距、伪装、反追踪等一整套内容。”
经常翻阅外军资料、琢磨外军实战视频,戴春年了解到的一些外军狙击手的训法、战法,在这次集训中都有所借鉴。
“这只是序曲。”总参军训部陆军训练局局长张大勇大校说,这次集训背后,是战争形态变化、武器装备更新激发的新质战斗力生成,是陆军特战化的转型大势。
他告诉《瞭望东方周刊》,正待建立明晰体系的狙击作战训练,有望在今年底纳入解放军军事训练大纲;尚无专门编制、专业标准的狙击手,也将获得士官晋级制度等方面的支持。
神枪手不是狙击手 “越战期间,美军第9步兵师的狙击手们在1969年1月至8月的7个月时间里,用狙击步枪击毙了1300名越军官兵,击毙1人耗弹1.39发,而使用其他枪种击毙1人耗弹竟为50000发!”
这个战例和这组数据,不少解放军狙击手都烂熟于心。
“技术过硬的特种兵、神枪手,才可能成为狙击手,但狙击手不仅仅是神枪手。”来自兰州军区47集团军的中尉谢绍璞说。
狙击手(Sniper)之名,据说源自200多年前驻印度英军射杀沙锥鸟的游戏。“枪王”、“隐形猎杀者”??狙击手的传奇形象,集中诞生于二战时期。
芬兰人西蒙·海耶,在1939年?1940年的苏芬严冬血战中,3个月内射死540多名苏联人;而苏联人瓦西里·柴瑟夫,狙杀至少149名敌军,成为电影《兵临城下》的主人公原型。
苏军进攻日本关东军,强大的狙击火力令日本兵心悸:“不少人只顾低头,结果屁股上被打出了对穿的窟窿。”而在太平洋热带丛林,善于伪装的日军狙击手又让美军恐慌。
尽管坦克集群推进、大兵团作战成为二战标签,但这些丝毫未能遮蔽狙击手的光彩。
在上世纪50年代初的朝鲜战场,志愿军发起了“冷枪冷炮杀敌运动”,15军在4个月内狙击歼敌19982人。在上甘岭阻击战中,22岁的狙击手张桃芳凭借一支老式苏制步骑枪,用442发子弹毙敌214人,平均每天毙敌6.68名。后来联合国军给上甘岭 537.7北山阵地起了个名字—狙击兵岭。
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:

[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3-6-5 13:19:03编辑过]
|